平仄:平 平 平 平
拼音: bēi gē jī zhù
【悲歌击筑】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登车不顾而去。见《史记·刺客列传》。后以“悲歌击筑”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宋陆游《老将》诗:“百战西归变姓名,悲歌击筑醉湖城。”亦作“悲歌易水”。清丘逢甲《十一用<久旱得雨初霁饮人境庐时闻和局将定>诗韵》之二:“悲歌易水无豪侠,买骨金臺有钝駑。”
曲调凄凉悲切,而击筑之声嘹亮清脆,有如冬夜之寒风中,佳人窗前弹奏的琵琶曲。悲声与悲曲交融,如凤凰鸣中情痴,龙腾势已斩情愁。悔恨与钢琴声合二为一,以音凿空,以音扬情,将人心无从抵挡之愁绪一一揭示。
悲歌击筑,古之致凄迷之曲也。以悲怆之音,击动丝竹之声,将人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悲伤与迷离引发出来。诗者之心如琴瑟之弦,轻轻而动,悲声渐起。而所击筑者,则如愁云之下,张弓搭箭,待命而集中力量之势。
高山流水之曲,可成雅乐;独角吹箫之声,可为娱人耳目。惟悲歌击筑,专为慰人心灵。六艺之中,音乐又会顷刻震慑人心。大音希声于寂寞之处,悲情于风雨之夜。如此巧妙之曲,才知音情,方可倾听那一场心随音移的自我救赎。
探究诗句“悲歌击筑”,在悲歌与击筑的融合中,传递出对生命的疑虑和哀思。拨弦之音宛若蓝花飘颻,回响残酷岁月的悲愁。其旋律悠扬,宛若长笛啼鸣,让人陶醉其中,重温离情别绪。笛声曼妙而平稳,宛如瀑布之流注入心田,爱恨情仇尽收其中,令人如痴如汤,心无旁骛。
悲歌击筑之音,上者愁,下者痛,合之则成曲,引人至伤思之深。君子有夫人之薄命,当留存离别之思,感慨万分。而今之世,车马喧腾忙碌,忽略陈迹之人,疏忽伤离之事,这悲歌击筑之曲,不正是唤起人们对离别之滋味的思考与感慨吗?
“悲歌击筑”之音节苍凉,魅力压倒一切,如春日褪去爱情般唤醒岁月痛苦。其间透着人们不希望看到之时,诗人把心情通过音乐的表达传达了出来。借音节表达人们对自然之殇的忧虑之心,如山谷般悲凉。音节缠绵,交融为一,使人为之感伤,思绪荡漾。
以悲歌击筑,其音节推进之感能使人思绪纷飞、心灵悲戚。此诗表达对过去岁月的追忆,见证了岁月之残酷以及人类的衰败。作者以笔触吟咏悲伤,声音如鸟在林间婉转,直诉心灵满溢的忧伤之情。两者相得益彰,凝聚着文人因岁月逝去而心生纷念之感,引人倾听其中,触动心弦。
“悲歌击筑”之曲,曾为千古乐道。其中蕴涵的悲怆情感和文化内涵也使它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作者借音律之手,以古乐之声,将史事及胸怀之情表露无疑。此曲意境独特,情感深沉,文字之中蕴含无穷哲理,实是一首妙作,可与古人之文心雕龙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