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仄
拼音: yuǎn|yuàn tiān dào
【远】1. 距离长,与“近”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远】〔古文〕《廣韻》雲阮切《集韻》《韻會》雨阮切,爰上聲。《說文》遼也。《廣韻》遙遠也。《正韻》指遠近定體也。又《廣韻》《集韻》《韻會》于願切《正韻》于怨切,爰去聲。《正韻》遠之也。遠近之遠上聲,如《詩》其人則遠之類。遠離之遠去聲,如《論語》敬鬼神而遠之之類是也。又叶于員切,音淵。《詩·小雅》爾之遠矣,民胥然矣。 俗作逺。
【天道】iāndào[spritualprinciples;divineorderofthings]自然规律天道变化。——[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天道】理,天意。《易·谦》:“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於夏。”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直恁般歹做作,只除是没天道。”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我不信天道,故不言天道之不公。”2.指自然界变化规律。《庄子·庚桑楚》:“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寳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郭象注:“皆得自然之道,故不为也。”汉桓宽《盐铁论·水旱》:“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天道然,殆非独有司之罪也。”唐孟郊《感
《易经》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至诚知命。”天之道远,不屈不挠次元。人生如百川汇入大海,方成志者之生矣。若因时世浮沈而撇沉沙浮浮泛泛,则不能通达真情。天道远,人心亦宜修至诚,方能摆脱纷纷扰扰,贯通天理。
这句诗构思不俗,取材自大自然的景物,形象生动。以“天道远”作为开篇,瞬间勾勒出天空辽远辽阔的壮丽景象。由于韵律整齐划一,使人在朗诵时既感受到悠远的空灵之感,也使人联想到天道无穷无尽的远大目标。用“烟波浩渺”描绘出大自然浑浊不清的景象,使人更能体会到“远”。意境深远,启示人们应当具备远大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
天道远,亦提示人生苦痛,夫有不顺之时,心忧且不遗余力。人之心病,可说有多多,而人生如棋局之变幻无常。众多事故,俱非巧合,可谓上苍早已安排。万事尽弃之难为己任,宁以天道而远之。安之则自安,心之未宁,亦须勇往直前。
这句诗运用简单的词句,将天之道的宏大和自然景象相结合。烟波浩渺使人联想到天空的浩渺无边,展现了天道的宏伟和深远。意境深远,给人以壮丽之感,也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力量。
“远”字把获取天道的深刻感受与追求、学问的极高要求结合在一起,极具启迪性与哲理性。
整句诗简短而意味悠长,让人回味无穷。以其自然而然的呈现方式,显示出鲁迅先生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以上是对"天道远"这句诗的点评,用词简洁,却展现了鲁迅的辛辣风格,使人看了之后深感醍醐灌顶之感,对于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诗人运用了“道”的概念来衬托人生烦忧的微小。然人生在世,治国须严,为吏宜谨,非不重要也。然而种种琐屑小事,亦可被这辽远的天道所抵消。以治身之人而言,可潜修己身;以治国之君而言,可宽宥群众;以治治之治为事而言,可缓解民间忧恼。人生百态,皆因触龙门而生变。遇事宜宽宥养修己心,亦可活一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