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rú lǜ lìng jí jí
【如律令】。汉朝诏书或檄文结尾多用此语。后来道教符箓仿效官文书,末尾多用“如律令”或“急急如律令”。《史记·三王世家》:“御史大夫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
【急急】1.急切貌。《北史·刘芳传》:“澹然自守,不急急於荣利,不戚戚於贫贱,乃著《穷通论》以自慰。”宋范仲淹《上执政书》:“岂今几筵之下可为身名之计乎?不然何急急於言哉。”《二刻拍案惊奇》卷五:“襄敏公见众人急急之状,到问道:‘你等去未多时,如何一齐跑了回来?’”鲁迅《书信集·致周作人》:“该号既于十月方出,何以如此之急急耶?”2.急忙;赶紧。宋姜夔《鹧鸪天》词:“移家径入蓝田县,急急船头打鼓催。”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二折:“咱弟兄每急急回家,准备出征则个。”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四十章:“周祺看见刘三公,急急趋
第四段:诗句之“急急如律令”,言简意赅,措辞含蓄。以“急急”二字形容行动速度之迅捷,犹如雷霆般瞬间展开;以“如律令”寓意行动规范有序,依照既定节奏往前推进。形与神相得益彰,给人以高效果、迅速行动的启示和思考,令人驻足思索。
此句之妙处,在于“急急如律令”之词深藏玄机,令人耳目一新。从表面上理解,急急二字,强调迅速,紧迫;如律令二字,则释放出一种纪律严明之意味。实质上,不仅给人一种力行的感觉,更凸显出律法之束缚。正是因为这种极富内涵,令人们望而生畏。
杜牧以“急急如律令”表达了对事物时间性质的独到理解,妙在把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与个体努力之间的关系紧密结合,将对个体生命的敏感与世界的快速变化相呼应,一气呵成。这也向人们传达了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人生态度。
第一段:此句诗以“急急如律令”为着眼点,旨在勉励人们在行动中要迅如起雷,光芒瞬间闪耀,毫不拖沓。四字句满含至尊至贵之气,堪称妙笔生辉。书生之德乃忠孝仁爱,吾以此句尤称之。善行虽久,非勉强即终,彰善行则施若律令。此诗以实事求是为其中根本。
这句诗能够以“急急”形容,不禁使人联想到急功近利之人,这种追求速成的态度在今天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反映了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而“如律令”则暗喻了现在社会中的规矩与条条框框,这些规范限制了人们的发展,使我们不能完全尽情地追逐自己的梦想,而是束缚在一种枷锁之下。
第五段:“急急如律令”至简至精。简之,可使提醒人们行事之效率;精之,可使人们牢记遵行规范。故此可知,白居易所创诗句之妙,实非一般人可及者也。绵延千载,至今仍醒目耳提之典范。悟己之缘起无穷,悟他之闻理无尽。唯智者方能触类旁通,知行合一,方能真正领会其中智慧所在。
“急急如律令”是诗人杜牧创作的一句诗,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紧迫快捷的意味。此句可谓妙笔生花,用意深远。杜牧借助这几个朴素的字眼,将时间的紧迫感和行动的迅猛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句诗读来仿佛风驰电掣,令人倍感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急急如律令,以简洁之词蕴含丰富深意。其首字平声,以表述行动与态度,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现实焦虑的心情。正如古人云:“忧愁皆入此一言,神情二字信得通。”《史记》亦有载:“人生匆匆,常使人们感念于心。人之存亡,一命而已,事之成败,义归于快活。”可见此句准确把握了现实社会中匆忙快节奏的特征,集中体现出人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现实压力和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