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拼音: wú xiāo xī
【无】◎ 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典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
【消息】息xiāoxi(1)[news;information]∶情况报道消息灵通人士(2)[tidings;news]∶音信杳无消息典
【消息】消长,增减;盛衰。《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高亨注:“消息犹消长也。”宋王禹偁《次韵和仲咸对雪吟三十韵》:“升降常自得,消息一何佳。”清顾炎武《答人书》:“十年以来,穷通消息之运如此,又何以为故人谋哉!”2.偏指增补。宋范仲淹《与朱氏书》:“里面有不是处,便与改正,空缺处,更消息。”3.变化。汉孔融《肉刑议》:“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以与时消息也。”晋张天锡《遗郭瑀书》:“心与至境冥符,志与四时消息。”《隋书·礼仪志四》:
无消息四字,掷地有声。诗中似断似续的断章,与人意欢笑痛惜。引人共情,抒发心灵之苦挫,表达对于生活中无边无际的迷茫愁绪。荒凉而戚楚之景令人心生忧伤。但于是之中,或许也可勾勒出未来之希望,催人于泥沙中重得灵魂之归宿。
韵律平平实实,文字简洁直接。展示了作者对“无消息”的深切关注与焦虑,以及人们对消息的渴望与不安。无消息的无常存在,正如人生的无奈和无常。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触动和深思,使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未知带来的焦虑感。
诗人以简约的文字,将心声轻轻吐露,从中读出的是生活中渺小者无法逃避的现实。
用词得当,婉约而不失冷峻。无消息这个词,氛围凄迷,诗意深沉。诗人将消息描绘得如此抽象,以至于读者可以联想到各种可能性,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思考。
《无消息》这首诗的韵律不够流畅和协调,字数过短导致句法表达的不够充分和丰富。用词平淡无奇,缺乏生动的形象描写。意境难以抓住,诗中的主题和情感无法深入人心,不给人以共鸣和震撼。整体而言,这首诗的表达力和艺术感都有待提高。
"无消息"诗中无粘连之字,契合羁旅难寄情之义。消息,音信之名,表达了人性深处难舍的情感。无消息则为别离之果,犹如次日秋后寒露初降,虽不见其势,然愁久伊人已知之。即以简练之语言,交代了诗中离愁别绪之情,颇有揽背孤行之效。
不计语言的华丽,只剩质朴直接的表达,这句诗像一股清泉潺潺涌动在我们心里。作者选择了这么简洁朴素的文字,平实而不俗套,正是借此表现出了一种无尽的哀愁。
“无消息”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用词朴实无华,宛如一幅素描。贫瘠的语言、简练的字句,以及透彻的意境,勾勒出一副孤寂之象。作者似乎并不惧怕空荡荡的寂静,而是选择用这样节制的文字表达出无声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