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 / 放言五首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放言五首 其三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jūn 4 fǎ jué yī hú yí

赠君一法决狐疑释义

【君】1.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主。~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王。~上。国~。~权。~临。~侧。  2. 古代的封号:商~。平原~。信陵~。长安~。  3. 对对方的尊称:张~。诸~。 典

【君】〔古文〕《唐韻》舉云切《集韻》《韻會》拘云切,音軍。《說文》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易·師卦》大君有命。《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爲天下君。又凡有地者,皆曰君。《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晉語》三世仕家君之。又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爲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又子稱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又子孫稱先

【赠】1. 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与。~礼。~言。~序(送别的文章)。~别。~送。回~。  2. 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追~。  3. 驱除:以~恶梦。

【赠】《廣韻》《正韻》昨亙切,音。《說文》玩好相送也。《詩·鄭風》雜佩以贈之。《傳》贈,送也。《儀禮·聘禮》公使卿贈,如覿幣。《禮·檀弓》何以贈我。又《詩·大雅》以贈申伯。《傳》贈,增也。《疏》凡贈遺者,所以增長前人,贈之財,使富增於本,贈之言,使行增於義,故云贈增也。又《正字通》借封前人官稱曰誥贈,恩頒自朝廷也。又《詩·鄭風》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朱傳》贈,音則。來,音力。《毛詩古音考》來音釐,贈疑是貽字之誤。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法】1. 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  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  3. 仿效:效~。  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  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  6. 道家佛家的所

【决】1.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江疏河”。  2. 堤岸被水冲开:~口。溃~。  3. 断定,拿定主意:~定。~断。~计。~然。~胜。~议。犹豫不~。  4. 一定(用在否定词前):~不后退。  5. 决定最后胜败:~赛。~战。  6. 执行死刑:处~。枪~。

【决】《玉篇》俗決字。(決)《廣韻》《集韻》《韻會》古穴切,音玦。水名。《水經》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注》俗名爲檀山峴,蓋大別之異名也。其水歷山委注而絡其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灌水注之,故地理志曰:決水北注蓼入灌,灌水於蓼亦入決。又決決,北方水名。《山海經》龍侯之山,決決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又行流也。《管子·君臣下篇》決之則行,塞之則止。《左傳·襄三十一年》不如小決使道。又斷也,判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又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又以齒斷物亦曰決。《禮·曲禮》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周

【一】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2. 纯;专:专~。~心~意。  3. 全;满:~生。~地水。  4. 相同:~样。颜色不~。  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7. 乃;竞:~至于此。  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9. 或者:~胜~负。  10. 初次:~见如故。  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狐疑】疑húyí(1)[doubt;suspicion]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后用以称遇事犹豫不决尚怀狐疑。——《资治通鉴》(2)又狐疑之众。满腹狐疑典

【狐疑】猜疑,怀疑。《楚辞·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汉书·文帝纪》:“方大臣诛诸吕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劝朕。”颜师古注:“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三国志·吴志·鲁肃传》:“羽(关羽)与肃隣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后人不加考核,至今狐疑。”邹韬奋《经历》五:“心里一直狐疑着,不知到底能够拿到多少。”2.犹豫。《史记·淮阴侯列传》:“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晋陶潜《饮酒》诗之十二:“一往便当

赠君一法决狐疑用户点评
tx
OceanWave

巧妙的运用对偶修辞,这句诗再次展现了古人对于智慧的深刻领悟。赠君一法,决狐疑。让我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这个法子。嗯...你小时候照过幼儿照吗?你小时候的幼儿照,会不会是你长大后的矮就是不高,长的漂亮就是不美呢?这个时候就要决狐疑啦!( ̄︶ ̄)↗

2025-10-31 16:29:58
tx
小neh

从《赠君一法决狐疑》之中可以看到,诗人在表达之余,更加注重了情感之融入。诗中“君”一词,即是面对心灵迷惑的人,用“赠君”一语,含有赠人以智慧之意。决狐疑之法亦是一门手法之技,需相辅相成。此法旨在斩断心灵的迷惑,使人豁然开朗。诗者祈望以此法之启示,能让读者在人生迷茫之时找到真正的归宿。

2025-10-31 15:44:51
tx
宛如倾城

总的来说,这句诗独具匠心的运用了韵律、语言和意境上的艺术手法,以简洁而有力的表述,展示了作者对于消除疑虑的坚决态度,令人深感触动。

2025-10-31 15:44:22
tx
飞翔的鸟儿

毫无疑问,这句诗是世纪大冒险,让读者改写自己人生哲学的革命性作品!或者它只是真正的生活记录,作者弟弟出来解决读者狐疑的常欲望。大概诗人是个心思细腻的装扮大家麻烦时刻学者的孩子,后面这句就是他礼貌地拒绝别人的口头邀请吧,amen~无论如何,这诗句就是成就历尽世间狐疑人的皇帝宝座!【皇帝脸】

2025-10-31 15:36:50
tx
星空之城

竟然还有人说这是常用的表达,兄弟姐妹们,这可是有点冷门的古文,懂得人不多啊!所以这里面可能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啊!不过这个“决狐疑”是不是更像是在呼吁大家要有一个坚定的立场啊?勇敢地迎接挑战,拥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被怀疑而动摇!听起来很有意义,不是吗?

2025-10-31 15:33:58
tx
DreamyEyes

“赠君一法决狐疑”句言简意赅,一字即道尽解决狐疑之良方。当人生陷于狐疑之际,务必抱负一法。以吾看来,所谓法者,或是自省寻觅真相,或是思考辨别是非,或是学习他人经验教训。总之,“法”蕴涵着智慧与真理,使人对疑虑拨云见日。吾人岂不应以此法决狐疑?

2025-10-31 15:12:56
tx
红颜之恋

句式平缓中见禅机,赠君一法,乃哀乐一授之妙。决狐疑,扬禅风之指导箭。此句表达存于思辨中,使人无法胜任智慧之作用。以一法之解决巧云天,意喻克服心理障碍必需有对全局视角之发现。以此句点评,艺者似可改思而得诗。

2025-10-31 14:53:20
tx
微笑的面具

此外,这句诗所表达的意境,给人以一种坚定果决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繁杂纷扰的纷争中,心如明镜,无所畏惧。

2025-10-31 14:46:22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