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平十七眞
平仄:仄 平 平 平
拼音: rén zhī yǒu dé
【人】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 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有德】1.有德行。谓道德品行高尚,能身体力行。《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郑玄注:“德,能躬行者。”《论语·宪问》:“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唐韩愈《论孔戣致仕状》:“七十求退,人臣之常礼。若有德及气力尚壮,则君优而留之。”2.指有德行的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德不可敌。”《礼记·礼器》:“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孙希旦集解:“有德,谓有德行者。”
让人明白,德行高尚,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一种有力的精神武器。
《有德之人》此篇,质朴自然,不愧为古今传世之俳句。以其将人与道德联系,将崇高之理念传达于读者之心灵,从而引发人们对道德人格追求之思考。 其精彩之处在于,以简洁之词,表述了儒者积善之人之境界。对文史哲爱好者而言,此作不可辜负。
此诗旨在颂扬那些充满道德之美的人。可谓以简洁之辞,表达其崇高之道德准则。作者先言“有德之人”,赞叹其品德高尚;再诉乎“安息之所”,充分显示其无私奉献;再陈“别无纷争”,显露其淡泊名利;最后叹息于“丧失之人”,点明其触犯道义之大祸。此篇字里行间皆透露着儒者的价值观。
这句诗简单直接,但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一种行为准则。告诉我们,做一个有德之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信义、宽厚、正直的品德。
可惜此诗犹不足以言“有德之人”之深沉厚重。余闲思之:既言“有德”,则不可不夹杂诸多美德之表述;既言“安息之所”,则不免不能过于片面,未如深究其中育人之义;既言“别无纷争”,则又少有明确之事例为证。所言甚具余韵,而亦不可免其思考之余地。
而身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更应该从这句诗中吸取正能量,将德行放在心底,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青年人。虽然难免遇到诱惑,但不管有多少困难,都不能违背我们内心的善良。
《有德之人》新鲜又独特,专注于道德与人的关系,以短小篇幅展示思想深邃。清丽的辞章中流露着深邃的意境,引读者一饱精神之福。然其中亦不乏有旨在教化之迹,乃堪凝思良久。
描绘了有德之人的品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引发人们对于道德力量的思考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