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shé zài yǒu|yòu 1 yí
【舌】1.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头。~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剑。 2. 语言辩论的代称:~战(激烈议论)。 3. 像舌头的东西:帽~。火~。 4. 铃或释中的锤。 5.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舌】《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食列切,然入聲。《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徐曰》凡物入口,必干於舌。《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易·說卦》兌爲口舌。《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又射侯上下个曰舌。《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又言也。《揚子·太經》吐黃酋舌。《註》舌,言也。又姓。《姓纂》越大夫舌庸。又羊舌,複姓。《左傳
【在】1. 存,居:存~。健~。青春长~。 2. 存留于某地点:~家。~职。~位。 3. 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于(a.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b.决定于)。~乎。事~人为。 4. 表示动作的进行:他~种地。 5. 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逃。~望。~握。~理。~朝(cháo )。~野。~世。 6. 和“所”连用,表示强调:~所不辞。无所不~。
【在】《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又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又存也。《論語》父母在。又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又姓。晉汝南太守在育。又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又昨代切,音載。義同。又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又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
【有】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 ◎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典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张】1. 开,展开:~开。~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榜。铺~。~灯结彩。纲举目~。 2. 商店开业:开~。 3. 拉紧:紧~。~力。 4. 扩大,夸大:夸~。 5. 放纵,无拘束:乖~。嚣~。 6. 料理,应酬:~罗。 7. 惊惶,慌忙:~惶失措。 8. 看,望:~望。 9.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10. 量词:一~纸。三~桌子。几~嘴。两~弓。 11. 姓。
【张】〔古文〕弡《唐韻》陟良切《集韻》《韻會》中良切,帳平聲。《說文》施弓弦也。《禮·曲禮》張弓尚筋。《儀禮·鄕射禮》勝者執張弓。又《廣雅》大也。《詩·大雅》孔修且張。《書·康王之誥》張皇六師。又《廣雅》施也。《史記·武帝紀》張羽旗,設供具,以祀神君。又《廣韻》開也。《老子·道德經》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又《韻會》設也。《史記·曹相國世家》取酒張坐飮。又施絃曰張。《前漢·董仲舒傳》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又羅取鳥獸曰張。《周禮·秋官·冥氏》掌設弧張。《註》弧張,罿罦之屬。《後漢·王喬傳》自縣詣臺朝,輒有雙鳧飛
【仪】1. 人的外表或举动:~态。~表。威~(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 2.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式。~仗。司~。 3. 礼物:贺~。谢~。 4.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器。 5. 法制,准则:~刑。“设~立度,可以为准则”。 6. 姓。
【仪】《唐韻》《集韻》魚羈切《韻會》疑羈切,音宜。兩儀,天地也。又三儀,天地人也。又容也。《詩·曹風》其儀不忒。又威儀。《詩·邶風》威儀棣棣,不可選也。又《周禮·地官·保氏》敎國子以六儀,一祭祀,二賔客,三朝廷,四喪紀,五軍旅,六車馬之容。又《春官·典命》掌諸侯之五儀。《註》公、侯、伯、子、男也。又《秋官·司儀》掌九儀之賔客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又唐禮部之長曰大儀。又《釋名》宜也。得事宜也。又由儀,笙詩。《序》由儀,萬物之生,各得其宜也。又象也,法也。《詩·大雅》儀文王。又《爾雅·釋詁》匹也。《疏》詩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