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六止
平仄:平 平 平 仄
拼音: zhǐ háng|xíng xíng qiě
【止】1. 停住不动:~步。截~。 2. 拦阻,使停住:~痛。禁~。 3. 仅,只:~有此数。不~一回。 4. 古同“趾”,脚;脚趾头。
【止】《唐韻》《集韻》《韻會》諸市切,音芷。《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徐曰》初生根幹也。又《廣韻》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靜也。《禮·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動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又已也,息也。《論語》止吾止也。《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又居也。《詩·大雅》乃慰乃止。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又心之所安爲止。《書·益稷》安汝止。《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
【行】1. 行列:字里~间。罗列成~。 2.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二,你~几? 3. 步行的阵列。 4.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泪下两~。 5. 某些营业所:银~。花~。商行。 6. 行业:同~。各~各业。 7.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棉袄。~几针。 | 1. 走:~走。步~。旅~。~踪。~百里者半九十。~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远自迩。 2. 出外时用的:~装。~箧。~李。 3. 流通,传递:~销。风~一时。 4. 从事:进~。 5.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商。~营。 6. 足
【行】《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類篇》从彳从亍。《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又《廣韻》適也,往也,去也。又《增韻》路也。《禮·月令》孟冬,其祀行。《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又道也。《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又五行。《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其五行。《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又行人,官名。《廣韻》周有大
【行且】将要。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苟加一职荣之耳。非必督责迫蹙令就功役也。贱不敢逆盛指,行且谋引去。”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九:“﹝康节先生﹞《观盛化吟》有云:‘生来只惯见丰稔,老去未尝见乱离。’其子谓乱离之语太过。康节嘆曰:‘吾老且死矣,汝辈行且知之。’”清戴名世《<齐讴集>自序》:“余行且归隐故山,终身弗出,纵观古人之诗,而因以有吐发愤懣之什,或有当乎?”
这句诗凝练而充满诗意,足以让人沉思。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自省,想一想自己的行进与停驻。每个人都需要知道何时应该停下脚步,观察身边美好的风景。这种诗意的提醒让人感到温暖,也唤醒了人们对生活中更深层次意义的思考。
行行且止,彰显了行者的冷静思考和不易冲动的特质,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处世之道。
韵律、用词和意境三维合一,共同构成了这句诗的美妙之处。通过押韵巧妙的点缀,使诗句更具韵律感与节奏感。用词简洁而凝练,抓住了人们生活中的痛点,并以若有所思的姿态呈现出来。意境深远,展现了一种现实与想象的辩证关系。整首诗如同一曲悠扬动人的乐章。
“行行且止”诗意深邃,不仅写出了人生行事的原则,同时也揭示出行为举止的规范。行动虽好,但若没有度量和节制,容易走向极端。此诗告诫人们,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处事方式是否合理,以及是否保持了适度与节制。只有如此,方能在行路的同时获得真正的收获。
这句诗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思想,提醒人们要慎重选择自己的行动。忙碌之中,如果不加以选择和控制,会使人迷失方向,患有盲目行动的毛病。唯有行之有理,方能止于恰当。
这句诗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人们对于进取的热情,警示人们要懂得适时休息,不要永远奔波劳碌。作者以简短的语言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将无尽的忙碌置于适当的位置。
行行且止,此句具有哲理深沉的内涵。言行无常,人生充满变幻,故应及时止步,冷静思考。所谓“行行且止”,即是劝人们在诸多纷扰中,不妄行动。只有行之有因、明智而有节制的行动,才可获得真正的收获和进步。
意境方面,诗中一行“行行且止”,寓意着人生的行进与停驻。车水马龙的都市中,人们匆匆行进,常常忽略了停下脚步的重要。诗人通过简洁而含蓄的描述,勾勒出繁忙都市中的一隅,使人怀念起宁静与安宁。读来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