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3 qī mí cháng duàn xíng rén
【草】1.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人命。 2.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稻~。 3. 粗糙,不细致:~率(shuài )。~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 4. 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
【凄迷】īmí(1)[dreary;desolate]∶景物凄凉迷茫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2)[sad;depressed]∶怅惘;迷惘
【凄迷】怅惘。明邵璨《香囊记·寄书》:“衡阳雁杳,湘浦鱼沉,苦道书难寄;几回魂欲断,思悽迷,梦绕关河月落时。”2.指景物凄凉而模糊。清唐孙华《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凭栏徙倚三叹息,山云乱起烟悽迷。”1.形容景物凄凉迷茫。宋辛弃疾《贺新郎·赋水仙》词:“烟雨凄迷僝僽损,翠袂摇摇谁整?”元善住《送中上人归里》诗:“野花秋寂歷,江草晚凄迷。”清邢昉《江行始见芦花》诗:“一望长风夹,凄迷势更宽。”2.悲凉怅惘。元郝经《营独山谷》诗:“中夜几回远自惜,缺壶歌罢意凄迷。”元周棐《西津夜泊》诗:“何处客船歌水调,令人归思
【肠断】hángduàn[verygrieved]喻非常悲痛
【肠断】悲痛。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於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唐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肠断人。”冰心《寄小读者》十一:“十二月十三之晨,我心酸肠断,以为从此要尝些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
【行人】◎行人xíngrén[pedestrian]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称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错缩,厥图不果。——《三国演义》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弓箭各在腰。——唐·杜甫《兵车行》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行人】1.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唐杜甫《兵车行》:“车轔轔,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一路是贼盗出没的地方……走着须要小心,大道正路不妨,十里一墩,五里一堡,还有来往的行人。”2.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周礼·秋官》有行人。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周礼·秋官·讶士》:“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国语·晋语八》:“秦景公使其弟鍼来求成,叔向命
意境凄美而深远,诗句勾勒出行人独自徘徊在茂密的草地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无情与荒凉。行人的内心和自然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意更加深邃。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行人的内心宇宙,既感到宏大又无助。
这句诗的韵律凝练短小,富有韵味。以“肠断草凄迷”为尾韵闭合,恰如行人的心绪被大自然的景色所打动,流露出深深的伤感。韵律的运用让人情绪由内而外流露,与苍凉的大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鲁迅的作品常常注重描写细节,并通过细腻的笔触传递情绪。这句诗也不例外,它以短小凝练的文字带领读者进入行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痛苦和迷茫。鲁迅作品的风格在此诗中得以充分体现。
用词精确而凄美,凸显出浓厚的哲思和对行人心境的表达。行人肠断,形容他内心的痛苦和纠结,而草凄迷则展现出荒凉和迷茫之感。形象的对比和冲突让读者心生共鸣,感同身受。用词的精妙之处让这句诗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行人肠断草凄迷”这句诗通过凝练的韵律、凄美的用词和深远的意境,打动读者的心灵,勾起读者对于大自然苍凉之处的共鸣。这样的诗句在鲁迅的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风采,表现出鲁迅作品中常见的对人性的关切和对于人世间无情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