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yǎn chén jīng lǎo wàn|mò lín fēng
【眼】1. 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睛。~底。~力。~色。~神。~帘。~目。~疾手快。 2. 见识,对事物的看法:~光远大。~界开阔。 3. 孔洞,窟窿:炮~。针~儿。泉~。 4. 关节,要点:节骨~儿。字~儿。 5. 戏曲中的节拍:一板三~。 6. 当前:~前利益。~下。 7. 量词:一~井。 8. 围棋术语,一方子中所留的空儿,在这个空儿中对方不能下成活棋。
【眼】〔古文〕《唐韻》五限切《集韻》《韻會》《正韻》語限切,顏上聲。《說文》目也。《靈樞經·大惑論》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爲之精。精之窠爲眼,骨之精爲童子,筋之精爲黑眼,氣之精爲白眼,故童子黑眼法于隂,白眼赤衇法于陽。《釋名》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易·說卦》巽其於人也,爲多白眼。《史記·孔子世家》眼如望羊。《晉書·阮籍傳》籍能爲靑白眼。《南史·陶弘景傳》仙書云:眼方者壽千歲。弘景末年,一眼有時而方。又馬有夜眼。《本草綱目》馬夜眼在馬足膝上,有此能夜行。又果名。《嵆含·草木狀》南方之果,珍異者有龍眼。又香
【晨】◎ 清早,太阳出来的时候:早~。凌~。~光。~曦(晨光)。~风。~雾。~炊。 汉
【晨】〔古文〕《唐韻》植鄰切《集韻》《韻會》《正韻》丞眞切,音辰。《說文》曟,或省作晨。房星爲民田時者。《周語》農祥晨正。《註》晨正謂立春之日,晨中於午也。又《廣韻》食鄰切《集韻》乗人切,音神。《說文》作,早昧爽也。从臼从辰。辰,時也。《九經字樣》,隷省作晨。《爾雅·釋詁》晨,早也。《釋名》晨,伸也。旦而日光復伸見也。《玉篇》明也。《周禮·秋官·司寤氏》禦晨行者。又《集韻》慈鄰切,音秦。關中語也。又《集韻》鷐通作晨。《爾雅·釋鳥》晨風,鸇。《註》鷂屬。《詩·秦風》鴥彼晨風。又《韻補》叶時連切。《陸機·挽歌》側聽
【惊】1.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2.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3.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4. 出人意料的:~喜。
【惊】《集韻》呂張切,音良。悲也。又《集韻》力讓切,音諒。義同。或作悢。(驚)《唐韻》《集韻》舉卿切《正韻》居卿切,音京。《說文》馬駭也。《玉篇》駭也。《易·震卦》震驚百里。《詩·大雅》震驚徐方。《老子·道德經》得之若寵,失之若辱,是謂寵辱若驚。又叶居陽切,音姜。《張籍·祭韓愈詩》月中登高灘,星漢交垂芒。釣車擲長綫,有獲齊驩驚。
【老】1. 年纪大,时间长,有经验,陈旧的:~当益壮。~朋友。~练。~化。少年~成。~马识途。 2. 对年纪大的人的尊称:吴~。~人家。~大爷。 3. 极,很:~早。~羞成怒。 4. 老年人:敬~院。扶~携幼。~有所为(wéi )。 5. 晚年:~年。~境。 6. 敬老,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7. 总是,经常:~是生病。 8. 原来的:~地方。 9. 与“嫩”相对:黄瓜长~了。 10. 词头,用于表排行,用于表相互尊称,或加在某些动植物名前构成多音节词:~大。~鹰。~倭瓜。 11.
【老】〔古文〕《廣韻》盧皓切《集韻》《韻會》《正韻》魯皓切,音栳。《說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註》六十稱耋,七十稱老。又《詩·鄭風》與子偕老。《疏》沒身不衰也。《禮·祭義》貴老。爲其近于親也。又《周禮·地官·鄕老註》老,尊稱也。又《儀禮·聘禮》授老幣。《註》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稱老。又《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註》卿老亦卿也。又《禮·王制》天子之老。《註》老謂上公。又《禮·禮運》三老在學。《註》乞言,則受之三老。《左傳
【万】1. 数目,十个一千:~户侯(中国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泛指高官)。 2. 喻极多:~物。~方(a.指全国和世界各地;b.指姿态多种多样)。日理~机。气象~千。 3. 极,很,绝对:~~。~幸。 4. 姓。 | ◎ 〔~俟(qí)〕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万】《廣韻》《集韻》《韻會》同萬。又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又《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萬)〔古文〕《唐韻》無販切,音蔓。《說文》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衆多,動以萬計。又數名。《易·乾象》萬國咸寧。《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又舞名。《詩·邶風》方將萬舞。《疏》萬者,舞之總名。《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戚舞也。《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干舞稱萬舞。又州名。《寰宇記》漢巴東郡,後唐貞觀曰萬州。又姓。《通志·氏族略》萬
【临风】;当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南朝宋谢庄《月赋》:“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唐杜甫《与严二郎奉礼别》诗:“出涕同斜日,临风看去尘。”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水浒传》第三九回:“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苏曼殊《寄调筝人》诗:“偷尝仙女脣中露,几度临风拭泪痕。”冰心《寄小读者》五:“我想起我的母亲,不觉凭在甬道的窗边,临风偷洒了几点酸泪。”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