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2 zhāo zhì qí|jī yóu wèi kuī
【唯】1. 义同“惟”:~物论。~心论。~物史观。~心史观。~理论。~名论。 2. 答应的声音:~~(a.谦卑的应答声;b.鱼相随而行的样子,如“其鱼~~”)。~~诺诺。~~否否。
【唯】《廣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音惟。《玉篇》唯,獨也。《集韻》專辭。《易·乾卦》其唯聖人乎。《詩·小雅》唯酒食是議。《韻會》六經惟維唯三字皆通。作語辭。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來唯縣。又《集韻》視隹切,音垂。與誰同。何也。又《唐韻》以水切《集韻》《韻會》愈水切,音。《說文》諾也。《禮·曲禮》必慎唯諾。《釋文》唯,于癸反。徐,于比反。沈,以水反。《又》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又《內則》能言,男唯,女兪。《戰國策》范睢曰唯唯。又《詩·齊風》其魚唯唯。《傳》唯唯,出入不制也。《箋》唯唯,行相
【昭质】明洁的品质。《楚辞·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清方文《润州访王望如广文》诗之一:“昭质如冰雪,微官尘岂緇。”2.指箭靶所画之地。《楚辞·大招》:“昭质既设,大侯张只。”蒋骥注:“昭质,谓射侯所画之地,如白质、赤质之类。”典
【其】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6.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 ◎ 〔郦食(
【其】〔古文〕丌亓《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碁。《韻會》指物之辭。《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詩·大雅》其在于今。又助語辭。《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詩·周南》灼灼其華。《玉篇》辭也。又姓。《韻會》漢陽阿侯其石。又《唐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姬。《韻會》語辭。《書·微子》若之何其。《詩·小雅》夜如何其。又人名。《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留高陽人也。《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又山名。《前漢·
【犹】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犹】《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猶)《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由。《說文》玃屬。从犬,酋聲。《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或作。《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註》健上樹。《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又《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又《廣韻》似也。《詩·召南》寔命不猶。《傳》猶,若也。又《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又《集韻》可止之辭也。《詩·
【未】1. 不,不曾,没有:~必。~曾(céng )。~来。~尝。~竟(没有完成的)。~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 2. 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3. 用于记时:~时(下午一点至三点)。 4. 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君除吏尽~?吾亦欲除吏”。 典
【未】《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亏】1. 缺损:~本。 2. 对不起:~不了你。 3. 幸而:多~你提醒我。 4. 表示讥讽:~你做得出来。
【亏】《說文》亏,於也。象氣之舒。从丂从一。一者,其氣平之也。今作于。(虧)《唐韻》去爲切《集韻》《韻會》驅爲切,音。《說文》氣損也。《徐曰》气闕,則其出舒遲,故字从亐。《廣韻》缺也。《史記·蔡澤傳》月滿則虧。《晉書·律歷志》月在外道,先交後會者,虧蝕西南角起。又與羲通。《六書正譌》伏羲,古作虙虧。
哎呀呀,这句诗真是又酷又有道理啊!“唯昭质其犹未亏”,话虽然简单,但是里面包含了深深的道理!就像吃饭一样,即使只有一道菜,但是只要质量极好,也能让人吃出回味!喏,就像我现在吃的这碗拉面,质量可好了,让我仿佛置身于东京街头!໒( ◔ ω ◔ )७
最后,这句诗简洁明了,寓意深远,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白居易对于高尚品质追求的理念。这句诗引人深思,对于当代人们,亦是一种道德的警钟。作为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作,它在诗情中融入了对品质的思考与追求,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和鼓舞。
此外,这句诗的字数刚好是前四句的两倍,这种巧妙的安排使得整首诗呈现出一种起伏之感。同时,这句也成为了整首诗的高潮,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这句诗有着很高的艺术观赏性,文辞简洁优美,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唯昭质其犹未亏”既是诗歌的情感宣泄,又是作者对尽善尽美状态的追求。韵律的处理、精准的用词、意象的构建以及结构的巧妙设计,使得这句诗与整首诗融为一体,更加深化了读者对于诗意境界的理解和感受。
另外,这句诗亦可作为劝勉之词,告诫人们不可因为成就一己之功而以为已经到达完美的境地。人类永远需要在道德、才学和品质上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自我。这句诗句鼓励了人们要保持谦虚之心,勇于进取,以期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境界。
唯昭质其犹未亏,这句诗表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完美的不满足。我们对于美的定义不同,对于完美的理解也有所差异。昭质,即显露美的外在形态,但它是否真正能够代表内心的美,有待探讨。因此,作者对于美的描绘只是一个开始,而未亏,则提醒我们完美的道路上仍有诸多未知和挑战。
进一步而言,这句诗也可以解读为对于才德兼备之人的赞美之辞。“唯昭质其犹未亏”一语,暗示了对于全面发展之才德人士一定要求质量不减。这也是对于人们追求自我完善的叮咛,意在提醒人们,在追求过程中,不仅应有广泛的才智,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