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诗 / 和夏致宏咏梅

溪旁婉约爱横枝——和夏致宏咏梅

韵脚:上平五支

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平 平

拼音: páng|bàng 1 héng|hèng 4 zhī|qí wǎn yuē

溪旁婉约爱横枝释义

【旁】1. 左右两侧:~边。~侧。~门。~出。~听。~若无人。  2. 其他,另外:~人。~的话。触类~通。责无~贷。~证。~白(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落。  3. 广,广泛:~征博引。  4. 邪、偏:~门左道。  5. 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偏~。竖心~儿。 | ◎ 古同“傍”,靠。

【旁】〔古文〕《廣韻》步光切《集韻》《韻會》蒲光切,音螃。隷作旁。《博雅》旁,大也。廣也。《釋名》在邊曰旁。《玉篇》猶側也。非一方也。《易•乾卦》旁通情也。《書•太甲》旁求俊彥。《爾雅•釋宮》二達謂之岐旁。《註》岐旁,岐道旁出。又《集韻》晡橫切,音。騯騯,馬盛貌。或省作旁。《詩•鄭風》駟介旁旁。《疏》北山傳云:旁旁然不得已,則此言旁旁亦爲不得已之義。《朱傳》旁旁,馳驅不息之貌。音崩。叶補岡反。又《韻會》《正韻》蒲浪切,音傍。《前漢•霍光傳》使者旁午。《註》如淳曰:旁午,分布也。師古曰:一縱一模爲旁午。猶言交橫也

【溪】◎ 山里的小河沟,泛指小河沟:山~。清~。~水。~涧。~谷。~壑。

【溪】《廣韻》苦奚切《集韻》《韻會》牽奚切。與谿同。《說文》山瀆無所通者。又水註川曰谿。 《廣韻》或作磎。

【横】1. 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梁。~楣。~额。~幅。~批。~披(长条形横幅字画)。~匾。~标。~空。  2. 左右向的,跟目视方向垂直的,与“竖”、“直”、“纵”相对:~写。~排。~向。~斜。纵~。  3. 地理学上指东西向的:与“纵”相对:~贯东西。 | 1. 凶暴,不讲理;蛮~。强~。~暴。~蛮。  2. 意外的,不寻常的:~财。~祸。~事。~死。 典

【横】《唐韻》戸盲切《集韻》《韻會》《正韻》胡盲切,音黌。《說文》闌木也。又《唐韻》縱橫也。東西曰縱,南北曰橫。亦作從橫。《史記·蘇秦傳》合從連衡。《漢書音義》利合爲從,威權相脅爲橫。又《呂覽·離謂篇》失從之意,失橫之事。《註》關東六國爲從,關西爲橫。一曰以六攻一爲從,以一離六爲橫。又《楚辭·招隱》不知橫之與縱。《註》緯曰橫,經曰縱。又星名。《前漢·天文志》王梁之旁有八星絕漢,曰天橫。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橫縣,屬琅邪郡。又學舍也。與黌通。《後漢·鮑德傳》修起橫舍。又姓。《風俗通》韓王子成號橫陽君,其後爲氏。

【爱】1.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慕。~情。~戴。~抚。~怜。~恋。~莫能助(虽同情并愿意帮助,但力量做不到)。友~。挚~。仁~。厚~。热~。  2. 喜好(hào ):~好(hào)。~唱歌。  3. 容易:铁~生锈。  4. 重视而加以保护:~护。~惜。  5. 吝惜:“百姓皆以王为~也”。

【爱】〔古文〕《唐韻》烏代切《集韻》《韻會》於代切《正韻》於蓋切,同。仁之發也。从心旡聲。又親也,恩也,惠也,憐也,寵也,好樂也,吝惜也,慕也,隱也。又《孝經·諫諍章疏》愛者,奉上之通稱。又《諡法》嗇於賜與曰愛。又姓。宋刺史愛申。又叶烏胃切,音穢。《詩·小雅》心乎愛矣,遐不謂矣。《楚辭·九章》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袁宏·名臣贊》滄海橫流,玉石同碎。達人兼善,廢已存愛。《謝瞻·答靈運詩》尋塗塗旣睽,卽理理已對。絲路有恆悲,矧乃所在愛。 小篆作。

【枝】1. 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干(gàn )。竹~。节外生~。~柯。~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  2. 量词,指杆形的:一~铅笔。  3. 古同“支”,支持,分支。 | ◎ 古同“歧”,岔。

【枝】《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說文》木別生條也。《徐曰》自本而分,故曰別生。《廣韻》枝柯也。《左傳·隱八年》疏枝布葉分。又散也。《易·下繫》中心疑者其辭枝。又與支通。《詩·大雅》本支百世。左傳作本枝。又支持也。《史記·項羽紀》諸將懾服,莫敢枝梧。《瓚曰》小柱爲枝,斜柱爲梧。又干支亦作幹枝。《博雅》甲乙爲幹。幹者,日之神也。寅卯爲枝。枝者,月之靈也。又手節曰枝。《孟子》爲長者折枝。《趙岐註》折枝,按摩手節也。又《管子·度地篇》水別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又枝江,縣名。《前漢

【婉约】◎婉约wǎnyuē(1)[restrained]∶委婉含蓄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2)[graceful]∶柔美一行一断,婉约流利。——《书法要录·梁庾元威论书》

【婉约】1.和顺谦恭。《国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韦昭注:“婉,顺也;约,卑也。”《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绍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后比得足下书,辞意婉约,有改往脩来之言。”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潁川”刘孝标注引《司马徽别传》:“其妇諫曰:‘人质所疑,君宜辨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復佳。’其婉约逊遁如此。”2.委婉含蓄。南朝梁王筠《昭明太子哀册文》:“属词婉约,缘情綺靡。”《明

溪旁婉约爱横枝用户点评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