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下平十陽
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liáng|liàng yín quē|què bù shèng yù hú
【凉】1. 温度低:~快。~爽。~意。~气。阴~。~丝丝。~亭。荒~。 2. 喻灰心,失望:听到这消息,我~了半截。 3. 中国西晋末年至北魏,各族统治者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五~(前、后、南、北、西)。 | ◎ 放一会儿,使温度降低:把开水~一~再喝。
【银】1. 一种金属元素,可以制货币和器皿、电子设备、感光材料、装饰品等:~子。~杯。~牌。 2. 旧时用银铸成块的一种货币:~币。~锭。~洋。~钱。~圆(亦作“银元”)。~号(规模较大的钱庄)。~行(hāng )。~票。 3. 像银的颜色:~白。~发(fà)。~河(亦称“天河”、“银汉”)。~样镴枪头(喻表面还不错,实际上不中用,好像颜色如银子的锡镴枪头一样)。 4. 古同“垠”,边。 5. 姓。
【银】《唐韻》語巾切《集韻》《韻會》《正韻》魚巾切,音誾。《說文》白金也。《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前漢·食貨志》朱提銀,重八兩,爲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直千。《註》朱提,縣名,出善銀。又黃銀。《山海經·臯塗之山註》黃銀出蜀中,與金無異,但上石則色白。又《唐書·房齡傳》賜齡黃銀帶。又《寶藏論》銀有十七種,天生牙出銀坑內石縫中,狀如亂絲,色紅者上,入火紫白,如草根者次之。銜黑石者最奇,生樂平鄱陽產鉛之山,一名龍牙,一名龍鬚。生銀出石中,成片塊,大小不定,狀如硬錫。母砂銀生五溪丹砂穴中,色理赤光。黑鉛銀得
【阙】1. 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疑。 2. 过错:~失。 3. 姓。 | 1.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 2.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 3. 京城,宫殿:“城~辅三秦”。 4.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 方言集汇
【阙】《廣韻》袪月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月切,音。《說文》門觀也。《徐曰》中央闕而爲道,故謂之闕。《玉篇》象魏闕也。《廣韻》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爲道也。《正韻》宮門雙闕也。《韻會》爲二臺于門外,作樓觀於上,上員下方,以其縣法謂之象魏。象,治象也。魏者,言其狀魏魏然高大也,使民觀之,因爲之觀,兩觀雙植,中不爲門。又宮門、寢門、冢門皆曰闕。《古今注》闕,觀也。古每門樹兩觀於其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觀,故謂之觀。人臣將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爾雅·釋宮》觀謂之闕。《詩·鄭風》挑兮達兮,在
【不胜】◎不胜bùshèng[beunequalto;cannotbear(stand)]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不胜】1.无法承担;承受不了。《管子·入国》:“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尹知章注:“胜,堪也。谓不堪自养,故为累。”唐岑参《终南东溪口作》诗:“沙平湛濯足,石浅不胜舟。”《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见吾儿王雱荷巨枷,约重百斤,力殊不胜。”端木蕻良《乡愁》三:“四个薄铁的轮子若不胜其苦地在地下滚着。”2.不尽。《晏子春秋·外篇上三》:“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民懟怨。”《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唐柳宗元《贞符》:“不胜唐德之代,光绍明濬,深鸿厖大,保人斯无
【玉壶】ùhú(1)[kettlemadebyjade]:玉制的壶忘却教人锁后宫,还丹失尽玉壶空。——唐·曹唐《小游仙诗》(2)[chronometer]:计时器,即宫漏
【玉壶】的壶形佩饰,由皇帝颁发,寓敬老、表功之意。《后汉书·杨赐传》:“詔赐御府衣一袭,自所服冠幘綬,玉壶革带,金错鉤佩。”唐陈子昂《为建安王谢借马表》:“玉壶遂临,叨得骏之赐。”2.东汉费长房欲求仙,见市中有老翁悬一壶卖药,市毕即跳入壶中。费便拜叩,随老翁入壶。但见玉堂富丽,酒食俱备。后知老翁乃神仙。事见《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后遂用以指仙境。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五:“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宋王沂孙《无闷·雪景》词:“待翠管吹破苍茫,看取玉壶天地。”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玉壶琼岛,万古愁人少。”
玉壶银阙不胜凉,孤月清风何处生。此句卓尔不凡,诗人以玉壶银阙为形象,将其与凉爽相连,以表现诗意之清幽。盖阙乃中国古代殿堂之屋顶,其上玉壶之象既代表珍贵之物,亦暗喻崇高之境界。凡人皆知夜晚月色清冷,而又因孤月与清风交织,故句中清风吹动孤月属实。此句之妙在于将两者相互对应,增强了表达力。虽词意隐约,却能引人入胜。
玉壶银阙此为修辞手法之唯美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清凉之感的推崇。作者置身于幽静之地,感受微风拂面,心旷神怡。盖玉壶银阙象征高贵之物,其所在之处必定清凉可人,如夜晚皓月之下,清风吹拂,宛如水中明珠耀目,令人心生清爽愉悦。此句寄寓着作者对境地之向往,通过对环境之刻画,使人产生追求清凉、宁静的向往之情。
此句以玉壶银阙为寄托,表达了对清凉环境的向往。整句蕴含了人们对宁静与凉爽之景的内心向往之情,将夜晚的宁静与月光的清冷与清风的无形之气结合,形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情境。细细品味,仿佛身临其境。言语之间,有着古代文人的儒雅与风采。触景生情,令读者神游其中,心旷神怡,可谓体味其中之清凉。
玉壶银阙是古代建筑特有的莹白色和富丽堂皇的容貌,凝聚着华贵与尊贵,展示出诗句中的清凉之美。凝眸玉壶,以喻高贵华丽之建筑;银阙重叠之风景,则有凉爽之景象展现。作者以玉壶银阙遣词造句,既表现了豪华的地方气派,又融入了清凉之感。于其中,清清凉凉,幽幽凉凉,让凉意漫溢在读者的心头,久久难以忘怀。
“玉壶银阙不胜凉”之诗句,意境清幽,耐人寻味。所谓玉壶银阙,有御寒止热之功效,因而较之凡庸景物,更能凸显崇高雅致之美。夜晚夜月月为寒冷之物,伴以清风拂面,不仅景色宜人,更是修心养性之上乘之境。此诗以比喻之手法,展现了夜晚冷清的美景,使人领会到清凉幽雅之美,实可谓诗人之火候与才华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