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yuǎn|yuàn chén ní|nì zōng jì shēng lái
【远】1. 距离长,与“近”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远】〔古文〕《廣韻》雲阮切《集韻》《韻會》雨阮切,爰上聲。《說文》遼也。《廣韻》遙遠也。《正韻》指遠近定體也。又《廣韻》《集韻》《韻會》于願切《正韻》于怨切,爰去聲。《正韻》遠之也。遠近之遠上聲,如《詩》其人則遠之類。遠離之遠去聲,如《論語》敬鬼神而遠之之類是也。又叶于員切,音淵。《詩·小雅》爾之遠矣,民胥然矣。 俗作逺。
【尘】1. 飞扬的灰土:~土。~埃。~垢。~芥(尘土和小草,喻轻微的事物)。粉~。烟~。甚嚣~上。望~莫及。 2. 佛家、道家指人间:红~。~世。
【尘】《字彙補》古文塵字。註詳土部十一畫。(塵)〔古文〕尘《唐韻》直珍切《集韻》《韻會》《正韻》池鄰切,音。埃也。《爾雅·釋詁》久也。謂塵垢稽久也。《詩·小雅》無將大車,祗自塵兮。《後漢·班固傳》風伯淸塵。《拾遺記》石虎起樓四十丈,異香爲屑,風起則揚之,名芳塵。《嶺南表異錄》犀角爲簪梳,塵不著髮,名辟塵犀。又淫視爲遊塵,見《穀梁序疏》。又明窻塵,丹砂,藥名。《李白·草創大還詩》髣髴明窻塵。又《梵書·圓覺經》根塵虛妄。《註》根塵,六根之塵,謂眼、耳、鼻、舌、心、意。又《列仙傳》麻姑謂王方平曰:見東海三變爲桑田,今
【泥】1. 土和水合成的东西:~巴。~垢。~浆。~煤。~淖(泥污的洼地)。~泞。~洼。 2. 像泥的东西:枣~。山药~。印~(盖图章用的印色)。蒜~。 | 1. 涂抹:~墙。~缝儿(fèngr )。 2. 固执,死板:拘~。~古(拘泥古代的制度和说法,不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守。
【泥】《廣韻》奴低切《集韻》《韻會》《正韻》年題切,音。水名。《說文》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又潏水之別名。《長安志》潏水,今名泥水。又江州洣水又謂之泥水。《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泥水。又水和土也。《書·禹貢》厥土惟塗泥。又汚也。《易·井卦》井泥不食。又丘名。《爾雅·釋丘》水潦所止曰泥丘。又泥中,衞邑也。《詩·邶風》胡爲乎泥中。又泥陽,縣名。《史記·酈商傳》蘇駔軍於泥陽。《前漢·地理志》北地郡有泥陽縣,王莽更曰泥隂。又弱也。《爾雅·釋獸》威夷長脊而泥。又蟲名,出東海,得水則活,失水則如泥。《杜甫詩》先拚一飮醉如泥
【踪迹】ōngjì[trace;track;footprint;vestige]行动所留下可觉察的形迹不留踪迹诡踪迹。——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踪迹】跡”。亦作“踪蹟”。亦作“踪蹟”。亦作“踪跡”。1.脚印;足迹。汉焦赣《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郭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前蜀韦庄《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宋苏轼《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洪深《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淮南王﹞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汉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唐牟融《赠欧阳詹》诗:
【生来】◎生来shēnglái[born]天生;生就这孩子生来就结实
【生来】1.从小时候起;从来。唐李贺《嘲少年》诗:“自説生来未为客,一生美妾过三百。”宋陆游《渔翁》诗:“恨渠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三回:“﹝言中丞﹞身边有一个四姨太太,生来最有机警。”2.犹天生。《水浒传》第六一回:“甘罗发早子牙迟,彭祖颜回寿不齐,范丹贫穷石崇富,八字生来各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