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yì wǒ tóng páo gé hǎi tāo
【忆】1.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2.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忆】《廣韻》於力切《集韻》《韻會》乙力切《正韻》伊昔切,音抑。念也,思也,記也。《古詩》下有長相憶。 《增韻》古作意,誤。
【我】◎ 自称,自己,亦指自己一方:~们。~见(我自己的看法)。~辈。~侪(我们)。自~。~盈彼竭。
【我】〔古文〕《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又《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又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同袍】acute;ngpáo(1)[fellowofficers]∶旧时在同个军队工作的人互称。参看“袍泽”(2)[closefriend]∶挚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秦风·天衣》万里别同袍。——许浑《晓发天井关寄李师梅》
【同袍】·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后军人用以互称。明唐顺之《牌》:“纠我同袍,修我戈矛。”王闿运《振威将军武提督碑》:“追惟昔年同袍之义,有感今日鼓鼙之思。”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本社专为联络军界同袍,讲求武学起见,故定名为振武学社。”2.犹同衾。古用于夫妻间的互称。《文选·<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吕延济注:“同袍,谓夫妇也。”3.谓兄弟。《文选·曹植<朔风>诗》:“昔我同袍,今永乖别。”张铣注:“嗟我兄弟乖别同袍共佊之义。”
【隔】1. 遮断:~开。~离。~绝。~断。阻~。 2. 相去有一段距离:~壁。~年。~行(háng )。~岸观火(喻见人遇到困难,漠不关心,采取观望或看热闹的态度)。~墙有耳。 3. 思想感情有距离:~阂。~膜。~心。
【隔】《唐韻》古核切《集韻》《韻會》各核切《正韻》各頟切,音膈。《說文》障也。《玉篇》塞也。《史記·秦始皇紀》防隔內外。《前漢·常惠傳》欲隔絕漢。又通作鬲。《荀子·大略篇》鬲如也。《註》謂鬲絕於上。《史記·大宛傳》鬲漢道焉。《前漢·薛宣傳》西州鬲絕。又《陸厥與沈約書》一家之文,工拙壤鬲。又《韻會小補》叶訖得切,音祴。《柳宗元·懲咎賦》讒妬結而不戒兮,猶斷斷於所執。勢危疑而多詐兮,逢天地之否隔。○按正字通引柳賦云,質韻音屹,固非。而韻會小補叶訖得切,亦謬。得在職韻,執在緝韻,職緝不相通,以隔叶執,不當作訖得切。又
【海】1.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洋。~域。~拔。~疆。~内。~岸。~誓山盟。五湖四~。 2. 用于湖泊名称:青~。中南~。 3.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碗。~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口。 4.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火~。 5. 漫无目标地:~骂。~找。 6.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棠。 7. 特指中国上海:~派。 8. 姓。 典
【海】《唐韻》《正韻》呼攺切《集韻》《韻會》許亥切,音醢。《說文》天池也。以納百川者。《釋名》海,晦也。主承穢濁水,黑如晦也。《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又環九州爲四海。《書·禹貢》四海會同。《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又物產饒富爲陸海。《前漢·東方朔傳》所謂天下陸海之地。又天海,星名。《甘氏星經》天海十星,在壁西南。又州名。《廣韻》禹貢徐州之域,七國時屬楚,秦爲薛郡,漢爲東海郡。後魏爲海州。又《韻補》叶虎洧切,音喜。《詩·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又叶火五切,音虎。《陸雲
【涛】1. 大波浪:波~。浪~。惊~骇浪。 2. 像波涛的声音:松~阵阵。 典
【涛】《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刀切,音陶。《說文》大波也。《郭璞·江賦》激逸勢以前驅,乃鼓怒而作濤。又《集韻》陳留切,音儔。義同。又是酉切,音受。與同。水名,在蜀。或作濤。又大到切,音導。與燾同。《說文》溥覆照也。又《韻補》叶陳如切,音除。《柳宗元詩》蒸蒸在家,其父世漁。飮酒不節,死於風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