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4 qū juān guó nàn
【赴】1. 往,去:~京。~会。~任。~约。~宴。 2. 投入(某种境地),参加(某种行列):~战。~敌(加入对敌作战)。~难(nàn )。~义。 3. 古同“讣”,讣告。
【赴】《廣韻》《集韻》《韻會》芳遇切,音仆。《爾雅·釋詁》赴,至也。《疏》趨而至也。《說文》趨也。《註》徐鉉曰:《春秋傳》赴告用此字,今俗作訃,非是。《左傳·隱三年》赴以庚戌。又《韻補》叶直祜切。《傅咸·燕賦》逮來春而復旋,意眷眷而懷舊。一委身乃無二,豈攺適而更赴。
【躯】◎ 身体:~干。~体。~壳。身~。为国捐~。
【躯】《唐韻》豈俱切《集韻》《韻會》虧于切,音區。《說文》體也。《釋名》軀,區也。是衆名之大,若區域也。《前漢·蓋寬饒傳》用不訾之軀。《荀子·勸學篇》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集韻》軀或作。又《韻補》叶祛尤切。《楊方·合歡詩》同聲好相應,同氣自相求。我情與子親,譬如影追軀。
【捐】1. 舍弃,抛弃:~弃。~生。~躯。 2. 献助:~资。~献。~助。募~。 3. 旧时献钱得官职:~官。~纳。 4. 赋税的一种:车~。房~。 典
【捐】《唐韻》與專切《集韻》《韻會》余專切,音沿。《說文》弃也。《前漢·竇嬰傳》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又《增韻》除去也,損也。《史記·吳起傳》捐不急之官。又病死曰捐瘠。《列子·楊朱篇》生相憐,死相捐。又《正韻》于權切,音員。義同。又叶于倫切,音筠。《陸雲詩》靑雲方乗,芳餌可捐。達觀在一,萬物自賔。俗捐字。別見七畫。捐字原从作。
【国难】◎国难guónàn[nationalcalamity(causedbyforeignaggression);troublesinournativeland]国家的患难、灾难,特指由外国侵略造成的国家灾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国难当头
【国难】国傩。古指国家驱逐疫鬼之官,又名方相氏。难,通“儺”。《礼记·月令》:“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郑玄注:“此难,难阴气也。”按,傩,驱逐疫鬼谓之傩。国家的危难。《汉书·翟方进传》:“方今宗室衰弱,外无彊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扞国难。”《南史·徐文盛传》:“﹝文盛﹞闻国难,乃召募得数万人来赴,元帝以为秦州刺史,加都督,授以东讨之略。”宋文天祥《<指南录>自序》:“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明王猷定《己亥七月移家卢家堡舟中即事》诗:“国难轻妻子,时危重甲兵。”廖仲恺《致饶潜川黄德源曾允明等函》
亲切的调子中,流露出作家对于国家的忠诚和深爱。通过简洁有力的词语,传达出牺牲自己以保卫国家的决心和意愿。这句诗中没有华丽修饰的辞藻,却有着浓厚的情感和激情。
总之,“捐躯赴国难”这句诗振聋发聩,给人们带来鼓舞和力量。它不仅是一句诗句,更是一种奋斗的理念、一种信仰的力量。它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为国家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铭记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国的报恩人。
"捐躯赴国难"这句诗,有着悲壮的气息。作者以简洁的用词,展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在诗中,韵律流畅,回荡着牺牲者的无畏和勇敢。然而,这句诗也带着一丝让人心酸的意境,让读者深感国难之中的痛楚和辛酸。
这句诗语言伟大,寓意深远。通过精练的表达,深刻地传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爱国情怀的铮铮誓言。它激励人们放眼大局,增强国家意识,唤起每个人内心的爱国之情。这句诗教育我们要胸怀大志,心系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押韵,使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韵律美。这种技巧不仅为诗歌增添了动感,还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入人心。
诗中的韵律节奏明快有力,伴随着牺牲者迈着坚定的步伐赴国难的画面。诗人通过这种律动的方式,表达出对于勇敢者的敬意和赞美。
通过这句诗,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国家危难之际的场景,唤起了人们对于英雄们的崇敬之情。这种描写方式让人们感受到国家危急时刻的紧张氛围,从而更加珍惜和守护自己的国家。
这句诗提醒我们,国家的兴衰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无论在何处都要怀揣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对国家兴盛的热切期盼。我们应该活用点滴,贡献绵薄之力,不负国家社稷,融入到复兴之潮中。